据环球网报道,7月28日配资门户官方网站查询,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与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主持下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同意自当晚12时起立即停火。这一成果背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博弈与洪森政府的策略选择耐人寻味。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资料图)
一、边境冲突骤然升级,地区稳定面临考验
(一)历史积怨与现实矛盾交织点燃战火
泰柬两国围绕800公里边境线的领土争议由来已久,柏威夏寺周边区域更是核心矛盾点。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虽将该寺判归柬埔寨,但泰国国内长期存在争议。2025年7月,泰国军方称在边境多次遭遇地雷袭击,指责柬埔寨“系统性布雷”;柬埔寨则反驳泰军越境挑衅。7月24日,双方在达蒙通寺附近爆发激烈交火,泰国出动F-16战机、坦克等重型装备,柬埔寨则使用BM-21火箭炮反击,冲突迅速升级为十余年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截至28日停火前,冲突已造成数十名军民伤亡,超30万边境居民被迫撤离,两国边境口岸全部关闭,贸易往来彻底中断。
展开剩余81%(二)泰国国内政治风暴加剧紧张局势
冲突背后暗藏泰国政坛的激烈博弈。此前,佩通坦因与洪森的“电话门”事件遭宪法法院停职,其与洪森通话时称柬军“迫于泰方压力撤军”的言论被曝光,引发泰国内部对“损害国家利益”的强烈批评,保守派与他信家族的权力斗争白热化。反对派甚至放言“赢得大选就对柬埔寨动武”,军方与民选政府关系持续紧张。这种内耗让泰国在边境问题上态度愈发强硬,进一步激化了与柬埔寨的矛盾。
二、中美双线斡旋,停火进程迎来关键转折
(一)中国“柔性外交”筑牢停火基础
作为柬泰共同的友好邻邦,中国在冲突伊始便展开密集外交行动。外长王毅先后与两国外长通话,提出“会谈+合作”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加速推进2025年4月签署的援柬乡村道路三期、参议院数据中心等项目,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让两国看到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协调高层对话,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7月30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主持三方非正式会晤,推动柬泰明确停火细节,落实边境脱离接触措施。中国始终坚持“不选边站队”,尊重两国主权的立场,得到洪森的高度认可,他多次表示“中国从未要求柬埔寨做任何取舍,而是支持我们走自己的路”。
(二)美国“强硬介入”促成关键突破
特朗普政府的介入则展现出鲜明的“交易式外交”风格。7月27日,特朗普分别致电泰柬领导人,明确表示若不停火,美国将推迟与两国的贸易协议谈判。这一举措直击泰国经济命脉——美国是泰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630亿美元;柬埔寨对美出口也占其外贸总额的18%。在美方压力下,泰国代理总理普坦迅速转变态度,同意重启停火谈判。28日,泰柬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住所举行会谈,仅数小时便达成“立刻且无条件停火”协议,创造了近年来东南亚边境冲突解决的最快纪录。
泰国也同意了无条件停火(资料图)
三、洪森外交策略耐人寻味,中美影响力微妙博弈
(一)感谢排序凸显务实外交考量
停火协议生效后,洪森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感谢声明,出人意料地将特朗普放在首位,称“感谢特朗普先生富有远见的倡议,促成了泰柬和平,这是挽救无数生命的伟大成就”;其次感谢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协助安排谈判;对中国的感谢则相对简短,仅提到“感谢中国朋友的支持”。这种排序引发外界关注,分析认为,洪森此举意在利用美国的影响力对泰国形成威慑——若泰方未来破坏停火,将直接挑战特朗普的“外交政绩”,可能招致美方更严厉的制裁。而柬埔寨在军事实力远弱于泰国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平衡局势,确保停火协议的有效执行。此外,美国此前对柬埔寨商品征收的36%互惠关税可能因停火而降低,这也是洪森优先感谢特朗普的重要考量。
(二)中美元首外交风格差异显现
中美在此次调停中的不同角色,折射出两国外交策略的本质区别。中国延续“润物细无声”的传统,通过长期积累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发挥作用,如中柬自贸协定是柬埔寨首个双边自贸安排,中国连续12年稳居柬最大外资来源国,2025年一季度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3.1%,这些扎实的合作基础成为柬埔寨敢于强硬表态的重要底气。美国则依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以贸易协议为筹码直接施压,追求短期见效。两种模式各有成效,也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现实选择。
四、停火背后的深层挑战:信任重建与机制建设
(一)脆弱停火面临多重考验
尽管停火协议已生效,但泰柬边境的紧张氛围并未完全消散。泰国军方仍在争议地区保持高度戒备,柬埔寨也未完全撤回前线部署。历史遗留的领土划界问题、两国民间的敌对情绪,以及泰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冲突复发的隐患。7月29日,泰国军方曾指控柬军“违反停火协议发动袭击”,虽经核实为误判,但足以显示双方信任基础的薄弱。
(二)长效和平机制亟待建立
此次冲突的解决再次凸显了东盟及国际社会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重要性。中方在会晤中提议,建立“东盟+中美国”三方协调机制,定期举行边境联合委员会会议,监督停火执行情况,同时推动两国重启经济合作项目,以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专家建议,可借鉴“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的合作模式,在柬泰边境打造经济合作区,让民生改善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此外,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互联互通项目,如跨境运输便利化协定和数字经济合作倡议,也为区域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大国责任与地区治理的新课题
中美此次成功合作调停,为国际社会解决地区冲突提供了新范例。但如何避免“碎片化”干预,构建制度化的地区安全架构,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与美国的“霸权式干预”形成鲜明对比。未来,双方能否在东南亚安全事务中形成常态化协作,将直接影响地区稳定的走向。
美国代表坐在柬埔寨这一侧,隔着马来西亚斜对着中方代表(资料图)
泰柬冲突的暂时平息,是中美外交合作的一次积极尝试,也为洪森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边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两国以长远眼光审视共同利益,在历史恩怨与现实发展中找到平衡。对于中美而言,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协调,以建设性方式参与地区治理,将是比停火本身更重要的课题。毕竟配资门户官方网站查询,东南亚的和平稳定,最终需要域内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大国的角色,应是助力而非主导,是倾听而非命令。
发布于:江苏省大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